【俗女養成記】
   人生很長,長到你可以做夢再醒過來,跌倒後再爬起來  人生又很短,短到你沒有時間可以討厭自己,勉強自己。   ----------俗女養成記   【傳統文化下每個人都不自由】    大男人的不自由    爺爺因為戒嚴時期被抓去泡茶後   就開始害怕警察大人得不得了   但面對家人的關心及安慰   卻又必須看起來「我才不怕,我才不在乎,我只是嘴巴尊重而已啦!」      爸爸的不自由    爸爸從小「很乖」   負責協調家中的狀況,有時候要扮小丑,有時候要溫柔喊話   他的功能是讓家裡面維持在某一個良好的「平衡」之中     我在想   除了愛家以及為了家活著以外   爸爸這輩子到底喜歡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     他想要的車子經費被妻子直接挪用給小孩學琴(而且只是為了想要鄰居的讚許眼光)   他眼睜睜地看著弟弟對爸爸予取予求,要錢也差點要拿房地契     劇中就只有這兩個時刻   我在他的眼神中看到很微弱很微弱的需求   然後又很快地消失   很快地必須再次配合家裡的圓舞曲流動、協調   阿罵的不自由    「 親像斷線風吹雙人放手就來 自由飛 」   沒有辦法選擇的感情生活  沒辦法決定何時當阿罵  一切被命運推著往前走的女人  只能轉換成在家中大呼小叫  嫌東嫌西卻又拐彎抹角的典型樣貌   像是要表達氣度所以指桑罵槐  但憋不住了又要大聲叫囂謾罵  「就有人吃飯還配糖;我有在說你嘛!?」    媳婦的不自由    對於劇中婆婆角色伴君如伴虎  有時聯合次要敵人(像是婆婆)打擊主要敵人(像是小姑)  有時尋求盟友(像是丈夫)  等到大家都不靠譜時,才能大聲地由自己發話   劇中奶奶過世時,媽媽冷冷的對小姑說「這是我們的家,請你離開」時  她才真實地獲得部分的自由  那個對於家有控制感的狀態    媽媽的不自由    纏足幽靈這本書中曾經提過,「愛女兒就不能愛惜她的腳」 為了讓她可以更得人疼,更有價值 必須折損她腳,纏緊她的足,就算骨折變形,就算媽媽心疼  但都是為了你好   因為自己未婚懷孕而結婚  害怕女兒重蹈覆轍而不願意讓孩子到外縣市讀書   「我寧願你不要追尋你的夢想跟需求,也要避免你受傷」   犧牲「心理需求」,換得外在「看起來沒事」  一種經典的台灣縮影  尤其在諮商中  不斷地,一再地從不同人身上看見類似的故事   女兒的不自由    嘉玲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