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你的科系有出路嗎?】

圖片
這幾天看見有網紅對於他自認為「沒有出路」的科系進行評論 也有其他網紅以及相關科系的學長姐針對自己的科系回應 (剛好還是我喜歡的昆蟲擾西頻道) 讓安妮我不禁回想當時讀這門輔導與諮商學系的過往阿......(陷入回憶泡泡中) 記得當時在選科系的時候,有三個可以面試的機會 一個是輔導與諮商學系 一個是數學系 一個是木質材料相關科系 (沒錯!非常的廣吧!!!!我自己回想起來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啊!!!!) 輾轉篩選以及評估自己能力跟喜好後 我選擇了輔諮系 它當是從教育系分支出來的輔導組,再獨立出來的科系 當時我的科系才成立5年,是蠻新的科系 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諮商」是什麼東西 只覺得是要「輔導」 在回答我的科系時,常常會有以下狀況 <路人篇> 「你讀什麼系啊?」 「輔導系」 「舞蹈?你跳哪種舞?」 「....」(後來大學直接加入熱舞社) <聯誼與學伴篇> 「你讀輔導系喔?我好需要輔導喔....可以輔導我嗎?」 <出路篇> 「你讀這個科系,以後出來是要撿角嗎?」(後來就變成跑業務了) <需要幫忙篇> 🥹 「ㄟ,你讀輔導系的,可以幫我輔導一下我家小孩早上不要一直賴床嗎?」 (輔導與諮商沒有管教功能ㄟ) <情緒勒索篇> 「你讀輔導的,講話怎麼這樣講咧?你的同理心在哪裡」 (我是讀輔導諮商沒錯拉,可是我也是人類阿....) <回母校篇> 「你怎麼會選這個系咧?這之後能幹嘛?」(失望狀的老師) ==================== 我們存在的世界 很多人會告訴我們,什麼是主流,什麼是前途 會告訴我們什麼對我們才是好的,什麼會是不好的 然而同時大部分的那些人正在過的 並不是自己認為最好或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向 但卻不斷地給予別人建議 要被勸戒的人再多忍受一下 好日子就會來了 只要撐過去就是你的 有時丟下一句「好啊,你如果不聽我的,到時候後果就自己負責吧!」 但跟隨著別人的意見,後果要負責的人卻也不會是別人,是自己 與此同時,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 有人重視物質,有人重視精神,有人想要取得平衡 我們認定的「好日子」根本不一樣 因此生涯的方向探索是要自己找的,不是別人給的 否則只是在過著別人認知中「理想的生活」罷了 然後過著那個「別人的理想生活」大半輩子 坐在某個角落看著另一端得自己 問自己「為什麼我逼自己做這麼久一項我不喜歡的工作?」 其他相對有熱情與活力的工作 可能有類似同等的收入,或是稍微

【犯錯不需要被羞辱或攻擊,修正就好了】

圖片
  「淑頭的淑咧!是石頭的石拉!」 「Brian咧!是Brain拉!」 「COSTCO咧,明明就是念COSTCO!」 犯錯事情本來就是正常的 發現錯誤的地方,然後修正就好了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羞辱「犯錯」這件事情變成常態 一點小小的錯誤都有機會被拿來大作文章 被羞辱是會受傷的 這是一種對人本質的攻擊與傷害 當一個人受傷時,會有壓力反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也因此每個人對於犯錯有著不同反應 面對「因為犯錯而接踵而來的羞辱」實在太讓人不舒服 讓人變得好害怕犯錯 有時候「不作為/不嘗試」的逃避反應,就是最方便也最有利於「不要被羞辱」的方法 「攻擊/羞辱/反擊」的戰鬥反應,則是幹掉對方,保護自己最有能的方式 「順應/自嘲/接受自己很爛」的討好反應,則是有機會減少對方攻擊的機會 「隔離/看起來不在乎/不回應」的僵化反應,則是可以減少自己對於這些羞辱有感受,以至於受重傷的機會 這些都是個體本能自我保護的機轉 畢竟如果一個個體總是讓自己暴露在傷害之下 在進化史中要存活的機會大概微乎其微 然而一旦個體/個人無法接受犯錯 就很難有嘗試新事物的能力 這個世界會減少更多的創意、發想、活力以及成長的可能性 因此這個世界,以及我們的文化 需要擁有更多的善意以及允許錯誤的空間 那麼就從練習不要羞辱別人,也不要羞辱自己的犯錯開始吧 只要不是涉及到傷害別人或是法律層面的錯誤 試著改過就好 減少犯錯的羞辱與攻擊行為 #心理師是人類   #心理妮的眼睛許家綺諮商心理師   #心理妮的眼睛   #許家綺諮商心理師

【情緒被關起來的孩子,會長成很難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大人】

圖片
  🌳諮商隨想🌳 在剛開始晤談時總是笑嘻嘻 告訴我那些經歷過的事情都不難過、不生氣、不害怕、不討厭的小案主👧🏻 我們經歷了幾次的晤談時光 今天要結案的她蹦蹦跳跳得興奮異常 晤談結束前詢問她 「你會需要一個擁抱嗎?」 她看著我點點頭,於是我輕輕地抱著她,孩子開始啜泣了起來 我告訴她 「哭哭是表達妳的感受跟想法,也表達了妳對關係的在意,不是一件讓人困擾的事情,所以想要哭哭的時候要好好哭哭。」 她一邊哭泣一邊點點頭 我告訴她「當覺得擁抱足夠的時候讓我知道」 不知道過了多久她告訴我「我可以了」 「哭哭完有好一點點嗎?」 「嗯🥺」 ================= 被大人限制情緒與感受自我狀態的孩子 總是會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及情緒 認為除了快樂以外的情緒不應該出現 跟大人不一樣的想法不應該出現 否則會造成大人困擾 於是漸漸變成照顧大人想法以及情緒的「小大人」 久而久之就以為自己覺得「還好」 因為不再敢於觸碰自己的情緒 也就很難相信自己的直覺感受情緒的流動  長大後也很難相信自己的直覺做人生重大決定 不是要責怪那些大人 因為大人也是這樣被帶大的孩子🥲 這些大人的小時候跟著父母、大人、社會的脈絡走著 覺得「應該要做些什麼」了,而不是「我真心地想要做什麼」了 「因為會造成大人困擾,所以我不應該.....」 「因為大人期待,所以我應該......」 那些應該與不應該 你可以帶入任何一種公式 可能是某些「想法」、「擁有的情緒」、「嶄露的情緒」、「某些行為」 也可能是「功課」、「學校或科系」、「結婚或生子」、「職業或工作量」、「宗教或政治立場」、「價值觀」等 而「大人」則開始替換成我們自己生活中另外的「別人」 然後我們把自己活成某種「別人」 過著某種「複製的生活」而不是「想要的生活」🖨 🌱如果要讓人開始相信自己 要從開始覺察到自己擁有的感受 然後正視自己擁有的感受 以及處理自己擁有的感受 才有辦法往下一步踏實地往前邁進🐾 試著讓自己做任何事情時 是😌「我想好了,也真的想要了」而做 而不是🧐「時間好像到了,大家都這樣了」而做 #諮商工作有感  #心理師是人類 #許家綺諮商心理師 #心理妮的眼睛 #心理妮的眼睛許家綺諮商心理師

「不要逼自己非得喜歡某些人,只要做到尊重就好」

圖片
  【生活小練習-1】 「不要逼自己非得喜歡某些人,只要做到尊重就好」 因為他是我的伴侶, 所以我應該要喜歡他的家人跟朋友 因為那是我的學生, 所以我必須壓下自己的感受全心包容他們 因為那是我的父母, 所以無論他對我的對待是什麼,我都應該接受而且愛著 因為那是我的孩子, 所以我必須完整的有耐性,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恨意 因為那是我的客戶, 所以我要真心誠意的呵護他們,即便有不合理的要求 因為…….. 在生活中我們因著某些身份 所以有著自己期待的樣貌 以至於當我們沒有呈現那個期待中的樣貌時 對自己會感到不滿意甚至是怨恨 「感覺」這件事情是沒辦法勉強的 當你發現在當下真的「無法喜歡」的時候,就放過自己吧。 對任何人閃過一絲一毫的恨意、厭惡、憤怒、攻擊的意念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 當下不需要刻意迎合 或是試圖讓自己看起來無所謂且不受影響 試著練習溫和明白的表達自己的立場 然後做到「尊重」就足夠了 #心理妮的眼睛許家綺諮商心理師 #心理師是人類

【你想要被以什麼方式記住】

圖片
  【你想要被以什麼方式記住】 如果把香奈兒說的這件衣服 轉換成「說話的方式」或是「外在的行為與儀態」 好像也很適合 。當你談吐/舉止表現不恰當時, 。人們會記住這些行為; 。而當外在舉止表現得宜或是無可挑惕時, 。人們會記住這個表現的人。 「我幹嘛要在乎別人的眼光跟想法啊,我就想要成為我自己啊。」 「我為什麼必須要把我自己打扮得正式啊?」 「我這樣說話有什麼不行,為什麼非得要顧慮他的感覺?」 「站三七步而已,主管憑什麼這樣說我?」 「在捷運上放鬆的大放屁是我個人的自由,大家為什麼都在看我,這很健康好嗎?」 擁有自己的原則與成就自己想要的樣子 那的確是很重要的事情沒錯 但同時間, 別人/環境的規則也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你剛好也很重視的人或是環境 能夠尊重他們的規則一樣很重要 不是要你為了迎合別人,成為你不喜歡的樣子 而是 你需要先知道自己可以成為怎樣的自己 同時 也需要清楚目前社會脈絡期待的樣貌 當你清楚自己無可避免的存活在這個環境脈絡中 需要自己的認同與立場,同時也希望被身邊的人認同時 勢必要嘗試著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那才是最舒適的位置 試想 當你總是憤怒地對待周圍的人時 卻期待能夠被溫柔呵護對待 這是不合理的 因為沒有人有必要總是承接那些尖銳 當你用不正式的穿著來應對你的工作 卻期待對方可以在不理解你的狀態下 就能認為你在工作上能有專業表現而尊重你 那也是不合理的 畢竟在理解你之前 唯一可以判斷的線索,暫時只有外在的自我打理以及儀態表現 當你用情緒性、躁動的方式表達你的意見與溝通 卻期待對方可以把你的意見當作一回事時 那是不合理的 因為當眼前的人只看得到你的失控 要如何去信任你的說法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呢? =================== 對呀 外在表現與狀態不能代表一個人的一切 但它的確是在足夠理解這個人之前 唯一可以判斷的地方 因此如果願意 試著在這之間找一些平衡 把自己活成「你會很想跟他相處的那種人」的樣子 那或許會是你能尊重跟喜歡,而別人也會尊重跟喜歡的你 #心理妮的眼睛 #許家綺諮商心理師 #心理師是人類

【為什麼非得討人喜歡】

圖片
    我這樣會不會不得體 剛剛那句話他會不會不開心 大家都這樣,我是不是應該要跟大家一樣才能沒事 他們眼中的我好像應該要更____一點 對待長輩跟長官好像應該要更乖巧一些 不要惹麻煩一點 對不熟的人好像需要多照顧一些才會好印象 對屬下我應該要和藹可親他們才會覺得我是好長官   在害怕被討厭前 好像更擔心不被喜歡 不被認同 不被肯定 當被那樣看待時,彷彿自己變成一個「沒那麼好的人」 而沒有人喜歡自己是一個「不夠好的人」   當發現這樣可怕的評價可能會降臨在自己身上時 會忍不住的想反駁 「我才不是這樣的人!!」   於是內在有時候好生氣, 好想對他們大罵或是大聲澄清 但有時候又忍不住試著去討人喜歡 , 讓自己避免這樣的處境   只是為什麼 為什麼那樣的評價彷彿就是真正的你 那些「他們」為什麼有稱讚你/批評你/評價你的權力?   如果那是「別人眼中的你」 是在「他的價值觀裡詮釋的你」 你不需要為他的「詮釋」負責   別總是讓自己必須討人喜歡 只要在你可以負責以及認可的範圍 成為自己就好     關於圖片的烏鴉 是一隻想要用別人的羽毛來讓人喜愛的烏鴉 想讓自己更好很好 但為什麼需要惹人喜歡又是另一件事情了 有另一篇以前的文章以下是傳送門 https://reurl.cc/yEOrel #成為可以負責的自己 #成為自己可以喜歡的自己 #心理妮的眼睛